八拜之交”,出自《闻见前录》,“八拜”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,“交”则是指朋友结为兄弟关系,后来则是指结拜为异性兄弟姐妹关系,比喻关系极为密。“八拜之交”实际上共涉及了十七位历史名人的八个故事,分别是:管鲍之交、知音之交、刎颈之交、舍命之交、胶漆之交、鸡黍之交、忘年之交和*死之交。
管鲍之交:管仲和鲍叔牙
《史记·管仲传》中有“*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”的记载,讲述的便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。两人年轻时,管仲家里很穷,还要奉养母亲,鲍叔牙得知后,便主动出资找管仲做*意,而赚钱之后则将大部分钱都分给了管仲。
后来,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
打仗,每次冲锋的时候,管仲都躲在最后面,大家便都认为管仲是个贪*怕死之人,鲍叔牙则替管仲辩解说,“你们都误会管仲了,他不是怕死,而是要留着性命去照顾老母亲呀!”管仲听到之后,便说出了那句“*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”。
齐僖公去世之后,齐襄公姜诸儿即位,在位期间荒淫无道、昏庸无能,鲍叔牙认为这样下去齐国一定会发*内乱,便带着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,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。后来,齐襄公被杀,齐国陷入内乱。鲁国为了让公子纠即位,便派管仲带兵截杀返回齐国的公子小白,但管仲却将箭射偏了,于是公子小白便返回齐国即位,是为齐桓公。
齐桓公即位之后,决定拜长期辅佐和保护自己的鲍叔牙为相,鲍叔牙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,表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管仲,最终在鲍叔牙的劝说下,齐桓公将管仲请回齐国拜为相,在管仲的辅佐下,齐桓公终成霸业。
知音之交:俞伯牙与钟子期
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,讲述的是春秋时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。俞伯牙是个精通音律,琴艺极为高超之人,甚至能将大自然的美妙融入琴声,然而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够听懂自己音乐的知音,因而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。
俞伯牙虽然出身楚国,但却在
晋国担任士大夫,有一年他奉命出使楚国,在八月十五那天乘船抵达汉阳江口,望着美景琴兴大发的俞伯牙便弹起琴来,就当他沉醉于自己琴声中时,却发现岸边一个樵夫也沉醉不已,两人一番交谈,俞伯牙这才得知樵夫名叫钟子期。钟子期不仅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曲子,就连俞伯牙使用的琴也认了出来,这令俞伯牙万分惊喜,两人是越谈越投机,两人遂结拜为兄弟,并约定来年中秋再到此处相会。
次年,俞伯牙再次来到汉阳江口,却始终没有等到钟子期的到来,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,原来钟子期已经不幸染病去世了。临终之前,钟子期仍然念念不忘两人的约定,让人将自己的坟墓修在了江边,以求约定之期还能听到俞伯牙的琴声。
万分悲痛的俞伯牙,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,凄楚地弹起了古曲《高山》。弹罢,他挑断了琴弦,长叹了一声,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,悲伤地说,“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,这琴还弹给谁听呢?”
刎颈之交:杜伯和左儒
该词出自于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其中记载道“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”。不过,这个词的词源,讲述的却是《东周列国志》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。杜伯和左儒都是周宣王时的重臣,两人关系极为亲密。
关于杜伯之死,史料 *** 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,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,后来喜欢上了英俊的杜伯,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,杜伯拒绝了女鸠的勾引。结果女鸠恼羞成怒,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。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,于是下令处死杜伯。
另一种说法则是,周宣王在位期间,有童谣称“月将升,日将没;桑弓箕袋,几亡周国”,于是周宣王便下令在全国禁弓矢,并由上大夫杜伯专督此事。后来,有个山野妇女因不知此令,进城销售弓矢,结果被杀。于是,周宣王便认为童谣之言已应,便将此事放了下来。周宣王四十三年(前785年)大祭,周宣王夜里梦见有美貌女子自西方来,入太庙携太庙神主东去。周宣王惊醒后,认为谶语未消,于是下令处死杜伯。
得知周宣王下令处死杜伯后,左儒便跑去苦劝周宣王,奈何周宣王不仅听不进去,反而因为左儒的劝说更为*气,说道“朕杀杜伯,如去藁草,何须多费唇舌?”遂喝令武士将杜伯推出朝门斩了。杜伯被杀后,左儒回到家中后也自刎而死。
舍命之交:羊角哀与左伯桃
舍命之交也称羊左之交,其中“羊”指羊角哀,“左”指左伯桃,出自于南梁·萧统《文选刘孝标千绝交论》李善注引《烈士传》。战国时期,燕国的羊角哀和左伯桃是一对好朋友,两人听说楚国的国君贤明,便相约前往楚国求官
。
然而,两人却在楚国途中被大雪所阻,因缺衣少食,两人都有因冻饿而死的危险。左伯桃认为自己的学问和才能都不及羊角哀,便将衣服和粮食都送给了羊角哀,让其赶快赶路,而自己则躲在一个树洞中最终因冻饿而死。
后来,羊角哀果然被楚国重用,他又找到左伯桃去世之地,将其尸体取出予以厚葬,悲痛地说道,“我的朋友之所以死去,是因为担心我们二人都死了,天下就无人知晓我们的名声了,现在我还活着干什么呢”。于是,自己也*而死。
胶漆之交:陈重与雷义
出自《后汉书·独行列传》,陈重和雷义皆为东汉豫章郡名士,两人不仅品德高尚,且能舍己为人。作为至交密友,当时人们都称颂“胶漆自谓坚,不如雷与陈”。后太守张云听说陈重之名,将其举为孝廉,而陈重则想将功名让给了雷义,先后申请十余次,却始终不得张云批准。
次年,雷义也被举为孝廉,两人便一起到郡府就职,后又同时官拜尚书郎。后来,雷义担任尚书侍郎时,有一同僚因犯事,当受处罚,雷义为他分担责任,向上司上书申辩,愿意自己独担罪责。陈重得知后,便弃职进京自陈曲衷,请求为雷义赎罪。后汉顺帝下诏,将两人全部免官,并免予刑事处分。
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,雷义又要将功名让给陈重,结果也不被批准。雷义就假装发狂,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,而不去应命就职,结果两人的事迹被迅速传播。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,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,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;陈重则任细阳县令,不久便因政绩升任会稽郡太守。
鸡黍之交:范式与张劭
鸡黍之交也称守信之交,出自《后汉书·独行列传》,讲述的是范式和张劭的事迹。范式,山阳金乡人,少年时在太学读书,与汝南人张劭为友。二人学成之后同归乡里,分别之时,范式表示两年后将去张劭府上拜望,并约定了拜见日期。
转眼两年已过,眼看到了约定日期,张劭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,并请母亲准备饭菜招待挚友的到来。母亲表示你们已经分别两年,况且又相隔千里,你怎么就确定范式一定会来,张劭则表示范式是守信之人,必定不会违约。到了约定之日,范式果真如期而至,张劭于是杀鸡煮黍予以招待。
后来,张劭因身患重病卧床不起,临终时因不能见到范式最后一面而长叹不已。张劭去世之日,在郡里担任功曹的范式突然梦到张劭给自己托梦,说“我在某一天死了,要在某一时下葬,永归黄泉。您如果还没忘了我,能不能再见我一面?”范式惊醒之后,便向太守告假,前去为挚友奔丧。
还不等范式赶到,张劭的灵柩便已经出发了,但却怎么也放不进墓穴,其母认为儿子或许有未了心愿,便让人停灵等待,结果终于等到了穿着丧服的范式。范式手抚挚友灵柩哭祭一番,又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,灵柩这才缓缓向前进入墓穴。
*死之交:刘备、关羽与张飞
出自元代郑德辉的《绉梅香》,其中言道“晋公在*刀险难之中,我父亲挺身赴战,救他一命,身中六*,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*死之交”。不过,这个成语的典故,则是出自于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桃园三结义”。
东汉末年,刘焉出榜招募义兵,榜文行到涿县,引出刘备。时刘备已经二十八岁,见了榜文却是一声长叹,结果又引出了旁边的张飞,两人一番交谈,张飞表示愿意出钱与刘备招募乡勇,刘备听后大喜,遂与张飞同入村店中饮酒。两人正喝酒,又遇到了也入店饮酒的关羽,刘备见其相貌堂堂、威风凛凛,便邀其同坐。
三人一番交谈之下,感觉甚是投缘,便又一起来到了张飞庄上,共同商议大事。张飞提议道,“吾庄后有一桃园,花开正盛;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,我三人结为兄弟,协力同心,然后可图大事。”玄德、云长齐声应曰:“如此甚好。”
次日,刘关张三人来到桃园,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,焚香再拜而说誓曰,“念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虽然异姓,既结为兄弟,则同心协力,救困扶危;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*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。皇天后土,实鉴此心,背义忘恩,天人共戮!”誓毕,拜刘备为兄,关羽次之,张飞为弟。
忘年之交:孔融与祢衡
出自《后汉书·祢衡传》,其中有载“衡始弱冠,而融年四十,遂与为交友”。祢衡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,先于汉献帝兴平年间于荆州避难,后于建安初年至许都游学。
祢衡虽然才学出众,但却性格刚直高傲、桀骜不驯,喜欢指责时事、轻视别人,反而与孔融惺惺相惜。两人结交为好友的时候,祢衡未满二十岁,孔融已经五十岁了。正是因为孔融看重祢衡的人才,所以愿意为忘年之交。
后来,孔融写奏疏推荐祢衡,并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祢衡。曹操于是召见祢衡,结果祢衡却根本看不起曹操,多次出言诋毁,曹操恨之入骨,却因其名声在外而不好下手。于是,曹操便派人将祢衡送到了荆州刘表那里,结果祢衡依旧死性不改,又出言诋毁刘表。
刘表也对祢衡忍无可忍,但同样不想背上诛杀名士的骂名,于是便又将其送到了黄祖手下。祢衡又当众诋毁黄祖,黄祖可不像曹操和刘表想的那么多,直接就下令处死祢衡,结果年仅二十六岁的祢衡就这么被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