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创业正文

「社会扫描」南关

admin 创业 2022-11-14 15:19:08 528 0

五十年以前,我随母亲从青岛来到了莱阳城厢公社南关村,租住在当时南关住房条件更好的一户农民家里。当时我还不足14周岁。

在到莱阳之前我的脑子里对南关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,只在电影《三进山城》里知道山城有南关。在到莱阳之前,也不懂得城里、城外以及什么关之类的名词,到了莱阳以后才知道南关是在县城的南面。

记得房东的家有正间五房,房子全部是老式砖瓦房,在南关村也算是上好的房子了。房东住东两间,西两间给我们住,中间一间做饭。两个锅台,两口大锅——之一次见到八印的大铁锅。

没有床,都睡在炕上,冬天烧饭时把炕烧热,睡在上面热乎乎的,挺舒服。没有玻璃窗,是木格子窗户,天冷时在木格子上糊上白纸挡风,天热了就撕下来通风。

夏天还要准备蚊帐,在炕上用的叫挡帐,是棉纱布做的,睡在里面很热,两边钉在墙上,只从前边出入,比睡在蚊帐里宽敞一些。

蚊子可以挡在帐外,而跳蚤则无处不在,咬人厉害,还不好捉,一般的杀虫剂不管用,虱子的存在也是比较普遍的。

东厢房三间,当时有一户租房者居住了一间,后来他们搬走,我们家人多住不开,就把这三间一起租了下来。

每月房租仅几元钱,但从当时的收入情况来看,也不是谁都能租得起的。西厢房四间,房东放些杂物。院子的西北角堆放着煤一样的一大堆东西,后来才知道是父亲在我们到来之前,从铸锅厂拉来的十几车焦炭造或面,以备以后烧饭、取暖用。这些东西一直烧5年,直到我们从房东家搬出时还有。

焦炭渣筛出来生炉子,焦炭面做成饼子烧炉子用,引火的柴火是拾的,再以后就到木器厂买点下脚料。

睡觉的炕也是饭桌。因没有自来水,每天就要到井台上去打水、挑水,需用绳子从并里往上提水。经常有人

把桶掉到井里,再去借一种带钩工具慢慢地凭感觉把水桶捞上来。

还要学着糊天棚,一次糊不好重新再糊。当地人管天棚叫仰棚。先用秫秸扎好架子,然后再一层一层的糊

报纸,最后糊上一层花纸。

院子西南角有一个大方池子,即是厕所,露天的,当地人叫坑。上厕所叫出去趟,或者说上趟坑。有的

人家还在坑里养一头猪,人畜粪尿生活污水都在这里面,叫攒粪,那个地方也是蚊、蝇孳生地。特别是夏天的傍晚,坑的上方的蚊子就像滚绣球一样,晚上就开始咬人。坑里的粪尿积满后由生产队派人挖出去,并根据出粪筐数记工分。

村里的道路都是土路,下雨天要穿雨鞋,很难走。除了生产大队办公室、学校、磨坊有电灯照明外,其他地

方在晚上都是漆黑一片。走在大街上面对面都看不清对方的模样,路人相见,只闻其声不见其人。老乡们在黑暗中生活习惯了,听觉特别灵敏,辨别能力很强。

家家都点一盏小煤油灯,光线很暗。因煤油也是凭票供应的,得节省着用,灯头很小,做饭时拿出来,吃饭时再拿到房间去。为了晚上写作业,我们家买来罩子灯(三个晚上用一斤煤油0.33元一斤),虽然比电灯差,但是比小煤油灯还是好的多,用油也多。

村民们很少有用罩子灯的,买油凭票供应是一方面,村民手里钱少不舍得用烧油多的罩子灯是另一方面原因。后来我们自己买来电线,从大队办公室(约50米距离)将电送到家,同时也给房东和东邻居拉上线,就这样我们三家有了电灯。当时用电的东西就是电灯,别无它用,既使这样也很受别人羡慕。因为绝大多数的村民家里都没拉上电。我们用电是由自己抄表、自己到供电所报数、缴费。

县广播站为每家每户接上了有线广播小喇叭,到了晚上村民们就在自家的炕头上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

山东人民广播电台、莱阳县广播站播送新闻歌曲、天气预报等。

南关村是由几个自然村合并成的一个行政村,有店儿泊、石人湖(音)瞎洼子(音)等这些自然村。在店儿泊南面有两个水塘(当地人称湾),水不清,但是无污染,我常去游泳。村西那个水塘则水质很差,要用来沤麻(一种植物,皮可以纺麻绳)或刷粪桶、粪车。在村东南方向的路边,还立着两个石头人,其中一个无头。可惜都被毁掉了,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在石头人的东边,就是南关村的菜园子,村民管这个地方叫菜床子,是南关大队办的。那里生产的蔬菜,除了供应村民外,还向周边的部队、单位提供。菜很新鲜,村民可以用票买(先预支或赊一部分菜票,年终决算时再从工分里扣除),不是村民则要用现金。菜床子的南边就是生产大队的磨坊,村民家的粮食都要送到这里加工,村民可以记账,待年底决算时扣除,不是村民则要交现金。

路东有一茶水炉,每天有专人烧水,开水常供,打开水的人也不断,特别是每天傍晚都要排队。闲时这里又是老人拉呱、聊天的好地方。茶水炉的北边有一个挺大的公共厕所,厕所北边有一座桥,是南关村的北出口

再往北即现在的大寺街南口与昌山路交叉处,有一家小商店,但商品十分匮乏,大多数的商品都需要凭票购

买所以即使有钱也不能随便购物。

这里还有修面锣的、修鞋的地摊,干活的都是南关村的老人,也是老人们晒太阳、聊天的好地方。从我在南关住的地方往北走到县城,是一条土路,约有一公里,经过南关大街、大寺街就到了城里。

这是从南关到城里最近的一条路,在这条路的中部还有一座石牌坊。南关大街东西两侧都是民房,大寺街则大多是黑砖高墙的大院,除了北半部住着和平村儒林村的村民,还有一处医院—一城厢卫生院,南半部那些大院里住着 *** 的汽车部队。

据说这些房子都是一个大地主的房子。改革开放以后大寺街改造,这些大院子只留下很少一部分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它是莱阳的一位历史名人宋琬的故居。留下的这一部分就是现在的莱阳博物馆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寺街经过开发、拓宽、改造,路两边都盖起了楼房、商铺,路面也修成柏油路,过去那一条细长难走的土路变宽了,也不显得那样长、那样难走了,也没有了那种农村的感觉了。

现在从南关到城里大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,城厢公社早已升格为城厢街道办事处。

在南关大街与大寺街之间,有条横贯东西的土路,就是今天的繁华热闹的商业街——昌山路。那时路两

边都是水沟,当地老百姓叫壕沟,旧城墙、炮楼的痕迹还可以看到。往东通到蚬河边,往西通到中心医院。路两边有工厂、医院、水产店,这在当时一个小县城里已经是很不错的了。

当时各种生活物资都靠供应,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购买。买粮食凭证到粮所购买(下雨天不卖,因到粮库里称粮,下雨天怕受潮不卖粮),买肉到指定的食品店购买(实际上是一个棚子,位于昌山路东头)。每天由食品公司杀一至两口猪,把肉送过去,去晚了有票也买不到。买点猪下货,则要相当的关系才能办到。估计现在之一农贸市场每天的猪肉及下货熟食品的上市、销售量能够达到当时一年的量。

这里还是赶集的地方,农历逢三八赶集。农民把一个一个鸡蛋攒起来拿到集市上去卖,卖时论把(10个为把)不论斤,俗称鸡 *** 银行。花生米、栗子等上市很少,因为属于国家统销范围。严格地说就是不准卖

般都是偷着买卖,而且卖主都是游走性的,不敢在一个地方呆下(市场管理所经常有人查),因此买卖双方就像打游击一样。粮食不够吃,就到市场去买(有时市场管理所也查),然后淘洗、晒干后送到磨坊加工。

水产店偶尔会进来一板车小杂鱼,排队抢购的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。

平日里水产店只有几条咸鲅鱼摆在那里,普通市民也是买不起的。买煤要到火车站北侧的燃料公司去买,借一辆板车,往返近二十里,买那种指定的计划供应的散煤(往往不好烧),这在我们家一年当中也算是一件必须要办的大事。

买棉布做衣服或买汗衫衬衣需要用布票(当地人叫布证),非农业人口一人一年发16.5尺布票,农业人口人一年发35尺布票,根本不够用。

只要听说商店卖半尺布票买一尺的布,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(主要是女人)都会把手中的活先放下,一起拥到商店排队购买。这种场面恐怕永远也不会再出现了。

1971年,我们又在原住房往南不远找到了一处住房,共三间。与房东东西院,房东出入从我们住的院子经过。

这时我们有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子有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。但是这个地方下雨天出入就更困难了。男房东是个瓦匠,人也挺好。我们在一起和睦相处到1976年。至此我在南关村已经住了十年。在这期间,住的条件改善了但各种生活物资还是十分匮乏,物质生虽有改善但变化不大。

1976年父亲在绢纺厂争取到一大间宿舍房,虽不如在南关住的宽敞,但总算住进了单位宿舍区,那时人们都愿意住单位宿舍,不愿住在外面。虽然我们在这十年中已融入南关村民的生活当中,但我们毕竟不

是注册的南关村民。

2016年春天南关村拆除了,不久的将来,新的南关村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。为了留下永久的纪念,特写此文,让老南关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吧。

再见了,老南关!

(作者:莱阳/刘茂泉)

健康食品 产品推荐 洗护测评 知识科普 牛牛说喷剂 霸王液精华液 七月七胶囊 牛鲨延时喷剂 今枪哥延时喷剂 小牛测评网 赛无双 银豹鹿鞭糖 无限神力虫草鹿血糖

版权声明 1、本网站名称:三九知识
2、本站永久网址:www.1puu.com
3、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
4、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aaw4008@foxmail.com 网站右下角【投诉删除】可进入实时客服
5、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,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1puu.com/post/4926.html